“对不起,我碰到‘围炉’来晚了”、“您别见怪,他是‘超级恐龙’”、“这小子真是CBA”、“你不要PMP”、“我要一份13+2”……别误会,这可不是江湖黑话,而是现今最时髦的流行语。在搜集了些“新人类”、“新新人类”、“另类”、“酷一代”、“新生代”的口头语后,发觉这些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,反映了当今的社会时尚,体现了一种大众情绪,特别是敏感阶层或曰新潮群体的心态。
现代流行语大致可分为几大类:一,隐喻类。比如,“围炉”——即打群架;“超级恐龙”——反应迟钝;“洗耳朵”——听音乐;“洗胃”——喝饮料;“跌股”——没面子……
二,数字类。你到银行取工资要记得自己的密码,炒股票要有股东代码,有车族还有汽车牌照的号码……以前讲究抬脚动步要先看皇历,现在你每动一步都牵动着一串数字:“13+2”就是订餐简语,13号快餐再加一份煎蛋;“9+1”——菜牌上的第9号快餐再加一份例汤;“530、520、584”——我想你,我爱你,我发誓;“1314”——一生一世;“286”——反应慢,落伍了……
三,缩写类。当代新潮人物在谈话中不可以不隔三插五地夹带几个英语单词,将单词缩写就变成了:“CBA”——酷毙了;“PMP”——拍马屁;“IN”——很正点;“HOT”——超辣……
听了这些话你千万可别吓着,也不必大惊小怪。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流行语,有时流行来流行去还有可能会变成正话。你如果高兴不妨也造它几句。在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聚会上给他们造了一句:“听不懂,你们这些人太湿啦!”他们傻了,不知是骂他们,还是损他们?我解释说:“湿就是幽默,这源于拉丁文。古生理学认为人体有四种基本液汁,血液、黏液、胆汁和黑胆汁,哪种体液多就决定是什么性格。所以古人把潮湿比喻成幽默,一种多液体的乐观自轻型人格。”于是他们就一窝蜂地响应:CBA,CBA!
(摘自2001年3月7日《解放日报》)